黨建思政

黨員風采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黨建思政 > 黨員風采 > 正文

以人為本發展鄉村教育:我在貴州駐村的實踐 ——蓋中輝

來源:法學院   文圖:蓋中輝 審核:王君柏     發布時間: 2022-03-28    點擊數:

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内生動力對于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性。例如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講到:“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内生動力,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,簡單改變村容村貌,内在活力不行,勞動力不能回流,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,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。”同樣是這一次講話中,總書記還說“治貧先治愚。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,特别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。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,首先要有文化,這樣将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。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,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,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。”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派駐的駐村幹部,對于總書記的這些講話印象尤為深刻,後來結合幫扶村的實際情況多次研讀,感到極有指導意義。

教育越早越重要:上歹村的實踐

2020年3月,我來到從江縣丙妹鎮上歹村擔任第一書記。上歹村是大山上的苗寨,由于交通和信息閉塞,自古以來缺乏重視教育的傳統,對于教育非常不重視。該村文盲率很高,建國以來隻有一名大專生,還是剛剛考上。脫貧攻堅以來,各種産業在該村都難以實施,因為缺乏教育基礎,内生動力不足,沒有人才支撐。村幹部也沒有一個會用電腦的。為了長遠的發展,不能不重視教育。教育的規律是邊際效益遞減,也就是說越小的時候所受的教育對人的影響就越大。而上歹村的孩子普遍入學年齡較大,而入學以後才開始學習普通話,因而教育起點低,基礎差。所以,我經過研判以後,決定切實改善上歹村的教育條件,為孩子們的早期教育提供支持。

教育要有支持條件,要适應當地孩子的特點。上歹村的孩子普遍不講衛生,為了改善孩子們的衛生習慣,我募集了社會愛心資金,為上歹小學修建了一個公共浴室,裡面先進的設施讓孩子們興奮,在老師的帶動鼓勵下,他們喜歡上了洗澡。看到孩子們體力極好,非常喜歡踢足球,哪怕是下着大雨,他們也在奔跑踢球。而老師擔心水泥操場太過濕滑,一旦摔傷,後果嚴重,就不讓孩子們踢球了。于是我跟無錫同心同行慈善基金會聯系,他們資助20餘萬元,在上歹大山頂上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足球場。雖然由于條件所限,球場不是很大,但是孩子們非常喜歡,也不怕摔傷了,老師也開心地教孩子們踢足球了。而江蘇無錫的足球培訓老師也來教給孩子們踢球,還準備等疫情緩解以後,帶領無錫的足球小學員跟上歹村的孩子們踢友誼賽。

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和自學能力,而閱讀習慣的培養,首先要有書和讀書的環境。于是,我聯系了無錫的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,出資80萬元,修建了上歹綜合圖書館,占地面積200平米,共計三層,一層用于村裡的文化活動,二層用做圖書館,三層用于客房,全面推動上歹村的教育文化振興。圖書館是全木制結構,非常漂亮,成為村裡的地标建築。

上歹村還有個歸單寨,也是苗寨,孩子衆多,但是距離學校和圖書館所在的大寨有三四公裡,這樣的圖書館就很難服務到他們。我發現歸單寨的坪子上堆放了很多木頭,問了村民知道他們是要興建鼓樓,木頭砍來了,可是沒有資金。我通過詢問村民以及咨詢民宗局專家,又去别的苗寨參觀,了解到苗族鼓樓的樣式跟作用,知道苗族鼓樓有兩層,但是二樓除了放蘆笙之外沒有什麼作用。心裡想着歸單寨衆多的小孩的教育,我就跟村民商量,計劃把二樓建成一個圖書館。于是我又去籌集愛心資金12萬元,幫他們建成了鼓樓和圖書館。

我看到上歹村風光優美,民風古樸,苗族特色鮮明,有成為網紅村的潛質。但是村民知識文化的匮乏,沒有進行直播和經營民宿的人才。在我的啟發和引導下,終于有一位打工返鄉的年輕村民潘該寫決定開始做起了直播,而且吸引了幾千名粉絲,已經有不少慕名前來上歹村的,上歹圖書館的三樓客房就可以發揮作用了。

教育興,人才興,内生動力強,外來力量的幫扶就有了落腳點,就可以真正的持續下去,鄉村振興就大有希望了。

鄉村教育的全方位幫扶:獨洞村的實踐

2021年6月,由于政策的調整,我被調到從江縣洛香鎮獨洞村擔任第一書記。從江縣洛香鎮獨洞村毗鄰黎平縣,是全鎮最偏遠的村之一,地理位置不佳,自然禀賦匮乏。本來獨洞村人均林地和耕地就比較少,而貴廣高鐵和廈蓉高速通過獨洞村,洞水庫建成蓄水,這些都占用獨洞村的大片土地,土地就更少了。獨洞水庫由灌溉水源升級為飲用水源,諸多保護水源的禁令使得獨洞村的發展空間受到極大限制。為了脫貧,獨洞村村民隻能紛紛外出打工。

産業發展一時還沒有頭緒,但有一個理念一直沒有變,那就是:對教育的支持永遠是對的。尤其是國家最後一批脫貧的縣,教育投入相對較少,鄉村教育還需要大力支持。獨洞村有一所完小,還有一個大中小班都有的幼兒園,生源覆蓋到周圍五六個村。獨洞小學由于修建年代較早,設備陳舊老化,而且辦學空間較為緊張,沒有食堂,沒有可用的圖書室和計算機教室。我發現,獨洞村村民對教育非常重視,村裡的老校長楊培周等人于2015年發起獨洞村圓夢助學基金,号召村民捐款獎勵資助考上大學的孩子。村民對教育的熱情讓我深受觸動。經過向江南大學反饋情況以及讨論,大家一緻認為應該大力支持獨洞村的教育。

學校外面有一所之前修建的教學樓,由于資金不足等原因,無法啟用。我們用江南大學幫扶資金修建了新校門,将新教學樓變成了校内的樓。經過修建各種基礎設施,所有班級終于入住新樓。老的教學樓則改擴建成食堂,孩子們再也不用冒着大雨和驕陽在操場上打飯和吃飯了。在新建的校門之内有一棟老舊民房,經過協調拆除之後,修成了停車場,所有車輛再也不用進入學生活動區域了。所有的學校修繕和改擴建項目,都是跟學校老師以及教育部門密切溝通,充分尊重學校的需求,追求最好的效果。接下來,漂亮的圖書館,侗族風格的表演舞台,塑膠操場,幹淨明亮的廁所,老師的會議室,少先隊活動室等都在陸續修建中了。

我們深知,教育不隻是蓋房子,不隻是更新設施設備,教育不僅僅是考學,也不僅僅是學校裡的事情。教育的核心宗旨是為了孩子的成長,為了造就人才。所以,我們還要放眼學校之外,看看孩子們的成長環境,還應該提供什麼支持。由于外出打工者較多,很多孩子就成了所謂的留守兒童。留守兒童回家後沒有書讀,沒有學習輔導,沒有興趣班,還有不少家長給孩子手機玩,這樣的環境對孩子成長是缺乏支持的。

于是,我就利用我所住的村裡的木房,改造成一個文化空間,也是一個兒童閱讀和活動的空間。我利用廢棄的課桌和木闆做成大長桌,可以喝茶、讀書、做手工。買了幾個書架,放上了繪本,買了世界地圖、中國地圖、貴州地圖挂起來。我找書法家朋友題寫了“鄉村振興茶座”的門匾,又請獨洞村的畫家楊秀光拿了幾幅,獨洞村的書法家潘應芳寫了書法作品挂在牆上。不需要專門的動員,慢慢的這個空間成了孩子們喜歡光顧的地方和牽挂的地方。外地來的朋友可以在這裡給孩子們上一堂課,讀一次書。前幾天,無錫新吳區社工協會來的兩位社工朋友帶孩子們做了一天的活動,直到天黑,孩子們還戀戀不舍。孩子們來讀書、借書,交流書裡面的故事,這樣的事情慢慢地但是自然的就發生了。

孩子們來的多了,我就想着這個空間不夠用了,就跟村幹部商量打算把一樓也改建裝修成一個兒童活動中心。隔壁的倫洞村有一個教學點,兩層四間教室,已經空置多年,貴州省紀委派駐倫洞村第一書記劉源來找我去看,商量這個樓房怎麼利用。我根據自己的心得經驗向他建議改建成兒童活動中心,他表示贊同,跟村民商量村民也覺得好。看來這個經驗是可以推廣的。

教育要走出校外,要有大教育的概念。獨洞村首創的助學基金模式,被周圍村寨紛紛效仿,但我覺得有所不足,因為這個基金隻獎勵學生且隻獎勵考上大學的。這就表達出一個意思,學習就是要考大學,要跳出農門。可是這樣的思維有很大的問題和誤區。教育是要發展每個孩子的優勢,讓他們依據自身的天賦和條件成為他所能夠成就的人才,不是一味地以考上大學為目标。獨洞村村民楊秀光,隻有初中學曆,但是酷愛繪畫,經過自己不斷地學習磨練,一步步成長為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。更多村民是喜歡本民族的文化,練習侗族武術強身健體,練習侗族音樂滋養心靈和精神。

民族傳統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價值。我聯系協調村校兩方,共同推動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項目。在國家對教育實施“雙減”政策的背景下,學校有空間也有需求在課後開展各種文體活動。于是,放學後的一小時,侗族大歌回蕩在校園,另一邊侗族武術隊也操練起來。我們計劃增設侗族器樂,尤其是侗族琵琶進校園。我已經跟村裡的侗族文化傳承人潘炳先定制了20把侗族琵琶,已經快做好了。

孩子進了學校,有好的條件和環境固然重要,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老師,重視教育首先要尊師。我跟村幹部和獨洞小學校長商量,下一次獨洞村舉行圓夢助學基金發放儀式的時候,一定要有對老師感謝的環節。我來協調資金,對熱心教育、甘于奉獻的老師,我們一定要看到,一定要表達感謝。

幾點總結和感受

越是急于脫貧的地方,就越容易忽視教育,因為脫貧要掙錢,而教育要花錢。幫扶者既要幫眼前更要幫長遠,對于教育的重視就是在為未來投資。讀書多了,很多大道理脫口而出。我喜歡跟孩子接觸,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,觀察他們點滴的變化成長,他們不會大道理,他們有真情實感。懂得了孩子才能搞好教育。鄉村振興也不妨多一點兒童視角。


Baidu
sogou